
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的一户贫苦家庭,23岁入党,参加过北伐。湘南起义后,跟随陈毅、朱德走上井冈山。
黄克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武全才,军政俱佳,毛主席曾经三次点将黄克诚,对他委以重任。
黄克诚均能出色完成历史使命,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开国十大将中排名第三,位次仅次于粟裕和徐海东。
黄克诚的性格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敢于讲真话”,也因此多次遭到批判和罢官,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始终不愿意说“违心话”。
1930年7月,黄克诚反对上级的冒险主义,坚决反对攻打长沙,彭总劝他:“说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对彭总说:“这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
他这样的性格给他惹了不少麻烦,1959年,黄克诚被召至庐山批判彭,他却在会上发言支持彭。即便是中央领导找他谈话,做思想工作,他也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之后,他被戴上了“右倾”的帽子,受到了近20多年不公正的对待。1977年,黄克诚复出,出任军委顾问,主张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克诚出任中纪委书记,在他的主持下,开始大量平反党内、军内的冤假错案。
当时出现一股“否定”伟人的思潮,虽然黄克诚长期遭受冤屈,但是他仍然坚持讲真话,1980年在一次会议上为伟人主持公道:
“如果把建国以来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主席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些老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
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大家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由于黄克诚德高望重,他的话振聋发聩,也有效震慑了那些妄图“抹黑”伟人的宵小之徒,也为正确客观评价伟人做出了示范性的引导。
另外,他对其他人的评价也是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1985年,总政准备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卷》,出版前找到黄克诚审定。
黄克诚看到关于林彪的条目时,眉头紧皱,越看越生气,当看到里面写道说林彪反对入朝作战,是因为怯战时,他忍不住动怒了。
他告诉总政的同志,关于林彪的条目内容,很多都需要修改,因为不符合事实,比如关于“怯战”的描述。
林是一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著名军事将领,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什么时候“怯战”了。关于入朝作战前后的史料也有很多,林起初是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理由是基于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现状和国际形势大背景做出的分析。
相反,当伟人态度坚决提出一定要“抗美援朝”时,林得知伟人有意让他挂帅出征时,他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时刻准备着入朝作战。
只是后来,林一方面百病缠身,一方面曾提出反对意见,伟人换彭总出任了志愿军司令员。
林后来犯了严重错误,还因为“九一三”事件而成了敏感人物,关于他的一切也变得“有失公允”了。
黄克诚非常严肃地对前来征求意见的同志说了 一番话:
“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林在军队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
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总政的同志不敢做主,还是在黄克诚的坚持下,中央的相关领导同意后,这些失真的条目才做了一些修改。
1986年12月,黄克诚逝世,夫人给他写的挽联是: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